会议主要从肉毒毒素治疗小儿脑瘫的2006年欧洲国际共识,肉毒毒素A定位技术(A型肉毒毒素局部肌肉注射技术)两大方面介绍了肉毒毒素在康复医学领域临床运用的作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副主任黄真教授、昆明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科主任敖丽娟教授、广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副主任徐开寿教授和青岛医学院附属医学院康复科主任医师李铁山教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主任医师田裕望教授和副主任医师刘建军教授,为物理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及京内外物理康复领域工作者,解答了实际问题,开阔了医疗思路。
北京医学会物理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新教授在会议上致辞。首先,黄真教授介绍了肉毒毒素治疗小儿脑瘫的2006年欧洲国际共识。据悉,该共识在汇总欧洲9个国家13个单位5500例患者的数据后,从十个方面规范了肉毒毒素在临床医学领域的使用标准。黄真教授强调:在治疗前首先要对治疗预期效果进行仔细评估,详细向父母和看护人员解释所做的治疗且获得书面知情同意;其次,用药要以临床出现的问题为准;第三,减轻病患疼痛是治疗的目的之一。
敖丽娟教授、徐开寿教授和李铁山教授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肉毒毒素A定位技术的应用。据悉,目前肉毒毒素A定位技术有肌电图、电刺激、徒手定位(经验定位)及超声等。敖丽娟教授提到,“我结合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后认为徒手定位技术是任何定位技术的根本。掌握徒手定位技术就是要准确识别靶肌肉,首先要了解解剖学,熟悉每一块肌肉的位置;其次是通过分析、总结出临床表现下哪些肌肉是靶肌。”徐开寿教授详细介绍了四种定位技术的优缺点,还介绍了他与麦坚凝教授、燕铁斌教授发表的《不同定位技术引导肉毒毒素治疗脑瘫患儿踝跖屈肌群痉挛的对照研究》论文的研究成果:他按照符合小腿痉挛MAS(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不小于2分、有独立行走能力的标准将2-10岁脑瘫患儿进行分组,用电刺激定位技术与徒手定位技术引导肉毒毒素A注射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后,总结出电刺激定位法能更好地缓解患儿踝跖屈肌群痉挛,提高患儿运动能力的结论。李铁山教授介绍了体表定位技术。随后,田裕望教授和刘建军教授分别介绍了肉毒素基本知识及肉毒素治疗病人的选择、剂量、目标。
会议期间,研讨会还安排与会者参观了中日友好医院康复科,为参会者深入了解先进康复器械应用方法提供了机会,会议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