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北京医学大会,隆重纪念北京医学会成立88周年。
光阴荏苒,抚今追昔,88年前,66位医生在1922年自发建立了北京医学会的前身—北平医师会,在第一任会长陈祀邦先生的带领下,开创了北京地区学术交流的先河。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北平医师会克服了重重困难,开始在积贫积弱的中国传播和发展现代医学。88年的艰苦创业,88年的薪火相传,88年的风雨洗礼,北京医学会的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千辛万苦,直至今天,伴随着首都乃至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绩。
1947年到1977年,是中国医学科技发展的初级阶段,旧中国这个烂摊子、经济萧条、民不聊生,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肆虐,人民群众营养不良,平均期望寿命只有35岁,婴儿死亡率高达200‰。面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果断地采取了发展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措施,早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指出:“我们必须提高国民体育,推广卫生医药事业并注重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健康”。1950年在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确定了“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三大卫生工作原则,1952年12月在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了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到了80年代初,我国人口的期望寿命已经从35岁上升到67.9岁,婴儿死亡率由200‰下降到34.7‰。预防为主,消灭控制传染病;向科学进军,挑战难治性疾病,成为这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两大特点。
1978年至1999年,进入了平稳发展阶段,但是不幸的是,在这之前,自1966年开始,我国经历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在此期间科技管理全面瘫痪,研究机构或被撤销或被肢解,医学科技的发展更是受到了很大的挫折,但是,即使如此,以赤脚医生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卫生工作仍然在逐步发展,这一时期中医中药的研究,其中包括经络和针刺麻醉的研究,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资料。难得可贵的是在1978年3月,在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这个历史时期,重大疾病的科研项目顺利实施,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前沿科学取得了重大进展。1988年3月19日我国第一个试管婴儿就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诞生,被称为“送子观音”、“试管婴儿之母”、获得过全国三八红旗手,这次被评为北京医学会医学成就奖的张丽珠教授就在今天大会上的获奖感言和寄语是这样说的:“不断前进,有所发展和创新,为社会、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希望北京医学会越办越好。因为我需要这个平台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开阔视野,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跨学科合作,祝北京医学会飞速发展,前途广阔”。
2000年直至今天,医药科技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和保健医学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临床医学的发展最为迅速。广大医务工作者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同时,一些创新型的医学成果已经突破、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疾病病因的研究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临床诊断、治疗、预后的水平与能力大大提高,现代医学的内涵从来没有像现这样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如此大的呵护,并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卓越的贡献。
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临床医学的理念正在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临床医学开始由相对独立转向与其他学科的不断交叉和融合;临床诊疗新技术和新方法逐渐系统化、规范化和个体化,诊疗新技术和新方法与时俱进,广泛应用;重大疾病的临床科研不断取得突破,诊疗能力显著提高,癌症的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方面取得了突破,各类心脏病的治疗技术快速发展,疾病的诊疗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验诊断技术、现代临床检验技术、诊断技术正不断地向自动化、分子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发展,原先无法测定的项目如:内分泌激素、肿瘤标志物、病毒标志物、心肌损伤标志物及微生物含量都能进行测量;免疫检测中放射免疫、酶联免疫、化学发光技术,微生物检测中全自动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为代表的PCR技术的建立和普及,使监测方法的灵敏度不断提高,特异性越来越强,检测结果越来越可靠,大大提高了疾病的诊断水平。医学影像技术步入了数字化发展的新纪元,成为医学领域中应用最活跃、知识更新最快的技术之一,从一维信息到二维图像进而实现人体组织的三维可视化。以CT为例,北京每百万人口CT拥有量已达14台,(截止2005年的数据,上海6.9台、广州10.1台、美国32台、英国7.5台),北京的占有量全国第一。腔镜技术使外科手术进入了微创时代,已经跨入了国际先进行列;介入技术已成为临床一线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涉及心血管、神经、肿瘤、消化、呼吸、泌尿、骨骼等所有系统的诊断和治疗,有些甚至取代或者淘汰了原来的外科手术。介入技术的广泛开展,内外放射技术等学科的集成和综合,打破了各科之间的界限,是临床医学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心血管疾病是介入医学应用最广泛的领域,首都的心血管介入领域应该处于国际的先进水平;器官移植技术已经成为治疗终末期脏器功能衰竭的治疗方法;康复保健技术、临床营养支持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这里,不一一表述。应该说,北京已经成为我国的临床医学中心,截至2008年,北京人均期望寿命为80.27岁,婴儿死亡率3.70‰,孕产妇死亡率18.52人/10万人,首都居民的总体健康水平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展示了中国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
与此同时,北京医学会也成为了北京地区最大的医学科技社团之一,学会拥有健全的组织结构,拥有了83个专业委员会,主办和承办了《中华医院管理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北京医学》三种核心期刊,承担着北京地区及至全国的医学的学术交流、继续教育、科普宣传、医疗事故的鉴定、新药械推广与应用等多项工作,多次被评为明星学会、先进社团。
弥足珍贵的是,88年来北京医学会的发展历程把一代一代推动首都卫生事业发展的开拓者的汗水和智慧描绘在厚重的历史长卷上,把一代一代忠于人民卫生事业的实践者的追求与奋斗装帧在宏伟的蓝图中。吴阶平、林巧稚、张孝骞、吴英恺、姜泗长、诸福棠、钟惠澜、张金哲、胡亚美、王忠诚等,他们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贡献颇丰,堪称我国医学界的楷模,积累了人类的智慧,勤奋、勇敢、好学、忠诚等优秀品质,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推动着人类医学进步。
长江后浪推前浪,在今天的大会上,我们向他们和向一批像他们一样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科学的民主和发展、矢志不渝奋斗的医学专家代表颁发“北京医学会医学成就奖”和“北京医学会工作贡献奖”,以表彰他们的坚守、付出,他们对首都卫生事业和北京医学会所做出的贡献。
“大学”中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为人师,行为典范,同志们医德高尚、治学严谨、医术高超、实事求是,是首都乃至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旗帜,是骨干,是脊梁,是中坚。在北京医学会的发展历程中,是应该被重重写上一笔的,是应该成为榜样的,因为同志们都是努力将自己掌握的先进的医学科学技术最大限度的回馈社会,报效国家,创造性地工作,为了人民的健康和幸福创造财富。是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做出贡献的,在这里,我代表北京医学会向同志们,和同志们所代表的众多医学专家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我从来认为,由于历史、由于共和国首都的地位,由于一代代的努力,我们长久卓越的地位,对我们的工作持续性的改革应该是一种力量、是一种鞭策,而决不应该是障碍。事实上,北京医学会今天的工作还有很大的不足和差距,尤其是和亲力亲为推动北京医学会事业发展、在座的医学前辈的要求和期望相比,更是有无限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中国工程院高润霖院士这样说:“热烈庆祝北京医学会成立88周年,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中国高血压联盟的主席刘力生教授这样说:“继续为防止高血压贡献力量” ;著名的胸心外科专家,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的苏鸿熙教授这样说:“我认为作为医生不但要有事业心,责任心和爱心,而且要建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建设学会,首先要有战略思想,不但要开展各类学术交流,而且还要树立良好的会风,希望学会能够按照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展新项目、组织国际会议、给青年医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北京医学大会光荣册上所有专家们的感言和寄语,对我们的工作来说,都是教诲、要求,都是鞭策。
我过去知道,今天更加坚信并深刻的认识到,学会担当着无可替代的使命,面对历史,展望未来,北京医学会已经站在了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光大传统,再铸辉煌,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勇敢的面对挑战,不失时机的进行创新和改变。这里,我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北京医学会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要强化一个意识。牢记学会的宗旨,奋发有为。中华医学会的章程中明确指出,中华医学会和各级医学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学会的宗旨应该是“崇尚医学道德,弘扬社会正气,提高医学科技工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促进医学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医学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为会员和医学科技工作者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北京医学会应该成为履行中华医学会宗旨的典范,工作应该走在全国各医学会的前面。
二、要树立“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观。做医学模式转变的实践者和模范,正确的处理医疗与预防的关系。医学模式是当前医学理念和实践的概括、总结和升华;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深化的对健康的认识;是追求和实践、促进和保障健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预防医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重大的变迁,其中最重要的变迁是向社会预防为主的方向发展,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化,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逐步深入,认识到疾病的预防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疾病的预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医学更加社会化,把健康看作是社会的目标和人的基本权利,把健康投资作为人力资本的投资。事实早已证明,许多疾病只有通过广泛的健康教育、公平合理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以及社会多部门的合作等社会措施,才能达到减少疾病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保障人人健康的目的。
纵观美国医疗发展的历程,1875年-1925年是环境时代,特征是天花免疫接种、外科消毒、公共卫生服务;1925年-1950年是医药时代,特征是磺胺药、青霉素、抗结核药物的广泛使用;1950年-1980年是生活方式时代,特征是心脏外科手术、心脏移植、冠状动脉搭桥;30年后,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这样阐述和呼吁改革美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正是医疗领域过高的成本,构成了对我们经济巨大的威胁。这是摆在我们家庭和企业面前的越来越高的障碍,是摆在联邦政府面前的一颗棘手的定时炸弹,更是美国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的中国,今天的北京,同样进入了生活方式的时代,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中国人民健康,特别是北京市人民的重大疾病,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如果不能真正地扼制住影响国民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中的危险因素;如果医学模式不能自觉地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如果我们的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不能树立“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观;如果我们不知道、不借鉴、不汲取、不研究发达国家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问题;不抓紧、抓好、抓住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历史时期,那么,影响人民健康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持续需要医疗服务的人群,将会像“井喷”一样不断快速增加,会给无数家庭、社会医疗保障系统带来难以承受的巨大负担,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中国的临床医学家、临床教育学家,也是预防医学家吴英恺院士生前在这个问题上说了很多一语中地、语重心长的话,他说:“治疗是十个人给一个人解决部分问题,预防是一个人给一千个人传授知识,自我保健、预防疾病”;“要大力提倡预防,传染病可以预防,慢性病如心血管、甚至癌症都是可以预防的”;“什么是预防保健,就是科学知识。我们吃的不错,穿的不错,吃的不科学,是生活方式病,不是富人病,人家美国、法国比我们富,但是人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我们少”;“我们的卫生工作光治病,不防病,大夫看病,只顾开方子,不给群众讲道理,所以我们现在要补课,做医生,首先要考虑人民的健康。我们不能再走老路,我们要创新,要发展,搞大卫生,社会主义的大卫生,这个事情许多发达国家办不到,我们国家肯定能办到,今天我们国家还没有办到,明天我们一定能办到”。
至理名言,顶天立地。尤其在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制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今天,更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这位医学大家对中国卫生事业的深刻理解,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睿智。北京医学会和83个专业委员会,包括各区县医学会,都应该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的使命。在已经过去的工作基础上,落实好北京市人民政府丁向阳副市长早就指示:“普及卫生知识,参与健康行动,提供健康保障,延长健康寿命”。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这是北京医学会工作的第一要务,是责任,更是主要的工作,是我们应该不失时机的抓住、抓紧要做的主要工作。学会今年已经组织开展的以专家权威性、内容丰富性、形式多样性为特点的“北京人十大健康行动”,以健康大讲堂、健康进社区、健康广场等活动方式,把威胁大众健康的危险因素详尽地告诉大众,把预防控制疾病的知识告诉大众,帮助首都居民树立良好的健康观念,预防疾病、全面提升健康素质的系列活动。我们应该把这项活动做实、做深、做细、做好,做出成果出来,做出让人民满意的水平出来。
三、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学术发展是学会发展之源,立会之本。组织学术活动是学会的主要任务,也是学会的生命力所在。长期以来,北京医学会与各专业委员会,抓住学科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注重结合学术优势和首都的发展需求,学科间的融合和渗透,临床实际与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及国际上的先进科学与技术,开展了不同形式的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平均每年组织近百余场的学术讲座,其中,骨科、心血管、妇产科、消化、呼吸、麻醉等学科年会参加人数超过千人,已成为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传统年会。不但营造了首都浓厚的学术交流的氛围,更成为传播医学科技信息,培养医务人员,展示北京医学科技水平的平台。尤其是在今天,随着现代生命科学与生命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研究的理念正在逐步的拓宽,我国医学领域高新技术的发展,正在围绕着生物工程技术、基因操作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三大领域展开。重大疾病临床诊治的研究与适宜技术的推广更面临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发展转化医学,注重成果转化研究,突出实际应用应该成为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内涵。疾病负担重对临床诊疗水平治疗能力的要求不断地提高;高新技术费用昂贵、使用不合理,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诊疗新技术的应用所存在的过度医疗、道德风险以及卫生技术评价的研究等等应该成为北京医学会及83个专业委员会工作的大有所为的广阔天地。加强医生的培训,提高医生队伍的素质,确保患者得到最有效、最合适、最安全、最合理的治疗更是我们的职能。
四、抓好学术品牌会的建设。引导专科分会,紧跟学术前沿,紧跟影响学术发展的学术难题,组织高水平的学术年会,乃至大型的国际学术会议;加强与国际医学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达到国际同行认可的品牌会议,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造福于医务人员,是我们今后必须坚持的方向和实现的目标。因此,我们今年会制订专业分会工作绩效的评价体系,加强对北京各专业分会及现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的工作业绩的考核,要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通过民主,把医德医风好、学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热爱学会的专家,推选专业分会的领导岗位上来。激发各专业分会的活力,这是北京医学会工作奋斗发展的基础。
五、积极投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践,充分发挥广大首都医务人员在医改中的主力军作用。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年3月18日颁布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北京市人民政府已经召开了北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会议。我们应该清晰地看到,医改这个“世界性的难题”,对各国的医药卫生体制都面临挑战,都在进行相应的探索改革,目的都是力求达到公平与效率的更好的结合和可持续发展,中国也是这样。医改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重大举措,更是推动医学科技发展、惠及亿万人民的伟大事业。
学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重要的社会力量。推动医改,动员广大会员和首都医学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医改的伟大实践,并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继承优良传统,全力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服务是我们的时代责任。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内心状态最实际的呼声”,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和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卫生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在今天的大会上,王杉院长代表胡大一教授为首的83位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发出了倡议书,我认为倡议书倡议得非常好,特别希望83个专业委员会都应该负起责任,落实好倡议书。调动和带动广大医务工作者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医改,积极参与医改,继承优良传统,全力为人民健康提供优质服务,为首都乃至全国医改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六、大力倡导和弘扬医学人文精神,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医学是认识、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促进机体康复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医学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有社会科学属性,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和谐统一是医学科学的鲜明特征。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成为推动医学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即同情病人,关爱病人,“一切为了病人”的健康利益则体现了医学的本质,正如先贤所明示的:“医乃仁术”、“仁者爱人”。然而在医学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结果,导致医学科学人文精神的弱化,“技术至上”、追求经营利益的偏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何扭转偏向,回归医学本质,响应医学大家吴阶平院士很早就倡导的“树医德正气,做人文医生”的理念,就成为医疗卫生服务、医学教育、首都医疗卫生发展面临的挑战,我们应该和必须回答的课题。
白求恩说过,“让我重新定义医德--不是医生之间的职业准则,而是医务界与民众之间基本道德与公众的准则”,“医生应该献身于维护人民健康的事业。我们的目的是保护和救活人的身体,这应该是一种神圣的目的”,“我们医务界必须从科学的象牙塔和对个人事务的全神贯注中走出来,去关注社会,认识到健康事业与经济保障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医学教育家威廉.奥斯洛说:“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它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它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从本质来讲,是一种使命,一种社会使命,一种善良、人性和友爱情感的表达”,立地有声。
我们不应该忘记,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首都卫生系统广大的医务工作者用自己的忠诚热血乃至生命,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首都公共卫生的安全。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医学的圣洁,9位首都医务人员献出自己的生命。历史也应该记载,面对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我们承担的神圣使命,首都广大卫生系统的医务工作者通过自己的辛苦、汗水、智慧和能力,在祖国面前、在世界人民面前以万无一失的医疗卫生保障,在首都医疗卫生发展史乃至中国医疗卫生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正如国际奥委会罗格主席说:“北京奥运会是一届真正无以伦比的奥运会,它的成功举办不仅对主办城市、主办国而言意义非凡,所有访问北京的宾客,特别是运动员也是如此”。“本届奥运会所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所有奥运会中最好的一次”。
历史已经证明,首都这样一支在全国范围内最优秀的医疗卫生队伍,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是一支无私奉献的队伍,是一支值得尊重和信赖的队伍,更是一支忠诚、刻苦实践、以人为本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队伍。
我们应该有能力有水平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今天,大力弘扬新时期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职业精神,过去弘扬、现在弘扬、将来更应该弘扬。医疗卫生服务是关系健康和生命的劳动,是高要求、高风险、高强度的劳动,更是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对健康深刻诠释的“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幸福”的劳动,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精神和水平。这种精神和这种水平应该是广大首都广大医务工作者职业服务的忠实信条和职业操守。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要教育和激发广大医务医务人员倡导这样一种职业精神,这是爱护好、发展好和培育好这样一支在全国范围内最优秀的医疗卫生队伍的工作之魂,更是北京医学会83个专业委员会的重要职能。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发展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发展使命。《中华泌尿杂志》的开创者中国医学大家吴阶平院士,在谈到杂志发展和医学会工作时,吟诵过郑板桥的两首诗,第一首诗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第二首诗:“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枝来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中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首都医药卫生队伍的现代化也是前无古人的大跨越。
我们面临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团结起来,认真遵守医学会章程,大力推进医学会创新,努力使医学会的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找准工作定位,明确努力方向,围绕首都卫生工作的中心,服务首都卫生改革全局,在首都卫生事业发展乃至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扬起科学发展的风帆,“风雨同舟不辱使命 继往开来再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