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从牙周健康开始
王左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是一种患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老年COPD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患病率及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了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和COPD之间有着紧密联系,COPD患者通过牙周治疗后各项临床检查指标均有所好转。本文通过介绍两种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对两种疾病的相关关系作一简要介绍。
一、牙周炎与COPD的概念
牙周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发病年龄以35岁以后较为多见,尤其以中老年人高发。2002年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67~74岁人群牙周病的患病率高达99.4%。患者往往口腔卫生状况不佳,菌斑、牙石较多,临床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牙龈退缩,严重者可导致牙齿松动、脱落,是中老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
COPD是一种以气流不完全可逆性受限为特点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气道壁和肺实质的慢性炎症和结构破坏导致管腔狭窄、肺气肿形成和进行性气流阻力增加。COPD居当前全世界死亡原因的第四位,而到2020年将可能成为全球第三位最主要的致死疾病和第四位的致残疾病。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的研究报告,到2020年,COPD将成为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五位。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COPD的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对我国七个省市的调查发现,COPD患病率约占40岁以上人群的8.2%。引发COPD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长期在大气污染中暴露(比如二手烟)和某些基因类型。COPD病程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发作期,其中以急性发作期的危害性更大,与稳定期相比,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痰量及脓痰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治疗的重点。目前COPD急性发作的治疗方案主要是药物对症治疗,但是没有一种药物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牙周炎与COPD的相关关系
国内外多项科学研究表明,牙周炎与COPD密切相关,参与了COPD的诱发和病程进展。Scannapieco对第一次全美国民健康和营养状况调查(NHANESⅠ)和第三次国民健康和营养状况调查(NHANES Ⅲ)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伴随着牙周附着的丧失,肺功能有出现减低的趋势,提示牙周炎与COPD之间存在着联系。Hayes等通过25年的纵向研究发现,牙槽骨丧失是CO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牙槽骨丧失严重的非COPD人群患COPD的风险显著增高。Garcia等通过文献的系统回顾得出牙周健康状况差与患COPD的风险增加相关,并指出这可能与吸烟是牙周病与COPD的共同危险因素有关。
在牙周炎与COPD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面,结果显示牙周炎与COPD存在正相关性,发现COPD患者的失牙率、牙周附着丧失、菌斑指数及牙槽骨吸收水平显著高于非COPD患者,并且重度牙周炎患病率、重度患病位点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不良的牙周状况、口腔卫生状况以及口腔保健知识的缺乏显著增加了罹患COPD的风险。特别是在我们进行的一项牙周炎指标对COPD患者急性发作频率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了不良的牙周健康状况对COPD急性发作,这一导致患者病情加重、致死的重要临床状态,有着直接的相关关系。通过对COPD患者进行牙周干预治疗,观察分析牙周干预治疗对COPD伴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炎症状况、COPD临床症状、急性发作频率及COPD预后指标改善的作用,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牙周干预治疗有助于减轻COPD的临床症状和发作频率。此外,国内研究者通过牙周炎影响COPD的动物实验,建立了大鼠牙周炎和COPD模型,发现牙周炎在COPD初期诱发和病程进展恶化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牙周炎影响COPD的途径可能有以下几种。第一,细菌学研究发现,COPD患者呼吸道与口腔内的牙周致病菌具有同源性。由于口咽部与下呼吸道相通,吸入口腔致病菌到肺中可能引起感染,而感染也是诱发COPD的重要因素。第二,牙周炎患者的牙龈上皮溃烂,细菌及其毒性产物不仅会刺激牙周支持组织,还可以通过溃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影响全身健康,包括呼吸系统。最后,牙周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某些相同的危险因素,如口腔卫生状况不佳,吸烟等。
三、通过牙周干预来帮助预防和控制COPD的发生和发展
1.口腔卫生保健
牙周炎是由菌斑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而感染正是COPD早期发生“气道重塑”的核心机制。口腔卫生状况不佳是牙周炎及COPD发生、发展的共同高危因素,因此中老年人需要提高口腔卫生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口腔健康习惯,例如正确刷牙,正确使用牙线,定期口腔检查等。如果父母有牙周炎病史,或本人有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或冠心病等全身性的疾病,更要密切监测牙周情况,因为大量的临床调查研究和实验室检测都发现牙周炎与全身性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2.牙周炎的治疗与维护
已经罹患牙周炎的患者,不能单纯通过自我口腔保健达到治疗目的,应及时去正院口腔科检查诊治,因为其预后与病变严重程度有关。牙周炎治疗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治疗阶段,目的在于清除或控制临床炎症和致病因素,包括龈上洁治,龈下刮治以清除菌斑、牙石,拔除预后差和不利修复的牙,选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咬合调整等。临床调查结果显示,有效控制菌斑可减少牙周致病菌被吸入呼吸道的可能性,减轻有毒因子对肺组织的损害,有效降低COPD患者的急性发作频率;定期进行牙周治疗可有效改善肺功能多项检测指标。第二阶段为牙周手术治疗和松动牙固定。第三阶段为永久性修复治疗,一般手术后2-3个月后进行。第四阶段为牙周维护治疗阶段,每半年一次,包括检查菌斑控制情况,卫生宣教,拍片检查,以进一步拟订治疗计划。我们的研究也证实,对于伴牙周炎的COPD患者,进行牙周系统治疗后COPD急性发作次数及因急性发作而住院的天数均有降低,并且这一降低趋势较单纯进行口腔卫生保健干预的人群要明显。
综上所述,牙周炎并不仅仅是一类单纯的口腔疾病,它与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COPD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牙周炎患病率很高,特别在中老年人群中,牙周健康率仅为13-14%。而牙周炎与COPD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尤其对于COPD急性发作这个严重的临床状态,其发作频率与口腔内剩余牙数量、牙菌斑数量以及是否定期洁治等都有相关关系。因此,良好的口腔卫生保健,积极防治牙周炎,对于降低COPD发病率,减少发作频次和减轻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王左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口腔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中国青科协理事、北京市青联委员、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委员。
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病学、全科口腔专委会常委,北京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生物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预防医学会口腔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北京口腔医学杂志等编委。长期从事口腔与全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基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等。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主编副主编专业著作2部,参编4部。获北京市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学科骨干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