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党的十八大、庆祝北京医学会成立90周年,7月15日,北京医学会召开2012年北京地区眼科专业学术年会,北京医学会会长金大鹏、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副局长潘苏彦、首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李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付志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医药与新材料处处长巴纪兴、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杨民、北京医学会副秘书长刘湘、北京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王宁利、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赵堪兴、《中华眼科杂志》编辑部主任黄翊彬、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赵家良、原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葛坚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分别致辞。500余名北京地区眼科领域专家、医务工作者参加会议。会议由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眼库主任、北京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潘志强主持。
此次学术年会共收集到22家医院的眼科医务工作者提交的眼科学专业学术论文,年会现场交流的学术论文达72篇。
年会上首先由北京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王宁利教授做《2011年北京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北京地区眼科学专业具有“眼科亚专科种类最齐全、规模最大、眼科专科医师最多;在全国眼科学会任职最多;临床亚专科特色明显;基础研究走在前列;学术引领作用最强”的特点,基于以上特点,2011年,眼科学分会始终秉持“以学术发展为导向,加强人才培养;发挥首都优势,进行多元化创新;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国际知名度;为重要研究成果产生提供条件”的学会方针,坚持引领和服务并重的宗旨。据统计,目前北京地区拥有大型眼科中心7家、中等约30家、小型约60家、私营医院约10家,其间的眼科医生约1500名,他们承担着眼科日门诊量达1万例,眼科年手术量达10万例。王宁利教授表示,具有如此大规模的眼科学医务工作者队伍理应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发扬“传承、创新、精诚、厚德”的北京眼科精神,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精益求精、胸怀坦荡,为首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首都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金大鹏会长在致辞中简要回顾了北京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的发展历史,它是北京医学会各专科分会中成立最早的分会之一,自1932年5月正式成立以来,眼科学分会经历了最初的艰苦时期以及后来的1949年到1965年第一个阶段,1966年到1976年第二个阶段,直至1978年到今天改革开放30年,这一阶段是北京地区眼科学事业发展和腾飞的重要时期,也是为中国眼科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时期。在这30年内,国际上首先发现沙眼衣原体,国内首先开展黄斑裂孔手术、人工角膜等领先技术,同时在公共卫生、眼科学眼底病、角膜病、青光眼、眼肿瘤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诸多成绩。
金大鹏会长强调,随着现代科学和生命科技的发展,医学研究的理念正在逐步拓宽,我国医学的高新科学领域仍不断围绕着生物工程技术、基因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等领域开展;重大疾病临床诊治的研究和适宜技术的推广正面临着重要挑战;发展转化医学,注重成果转化研究,注重实际应用更成为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疾病负担重对临床诊治水平和治疗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新技术费用昂贵、使用不合理,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诊疗新技术的应用存在着过度应用、道德风险以及卫生技术评价的研究,诸多研究领域都应该成为北京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勇敢地带领首都眼科医务工作者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金大鹏会长特别指出,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科技创新大会上,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号召我们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促使基层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大幅增长;在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创新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快速发展。以王宁利教授为主任委员的北京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的专家们,都是医德高尚、医术精湛,首都乃至中国眼科事业发展的骨干、脊梁和中坚力量。他们都是努力将自己掌握的先进科学技术最大限度的回馈社会,报效国家创造性地工作,为人民的健康和幸福创造着财富。金大鹏会长鼓励大家要勇敢的面对挑战、不失时机地创造性工作,奋发有为,不断地提高学术交流水平,紧跟学术前沿,为首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