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知识聚焦

“铜娃娃”|罕见病中的幸运儿!(之二)

作者:稿件来源 杨艳玲团队 日期:2023-08-10 浏览量:567

病因

铜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体内氧化还原酶的辅助因子。肝脏是铜代谢的主要器官,铜的摄入主要来源于食物,正常成人每天从食物中吸收铜24 mg,以Cu2+的形式参与代谢。细胞膜内外Cu2+的转运体是PATP酶,即ATP7AATP7B两种酶。ATP7A酶将主动吸收的铜与血中的蛋白结合,运至肝脏进一步代谢,ATP7B酶主要将Cu2+递交给铜蓝蛋白,并使多余的铜经胆汁排泄。由于ATP7B基因突变,肝脏铜蓝蛋白合成障碍,铜氧化酶活性降低,铜在肝细胞内转运和经胆汁排泄障碍,过量的铜沉积在肝脏和脑等重要脏器组织,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临床表现
肝豆状核变性可在任何年龄起病,大到七八十岁,小到新生儿,无性别差异。多数患者从出生到发病前无症状,随着体内铜沉积的进展,患儿逐渐出现器官受损的症状。

 临床症状涉及多个系统、器官,表现复杂多样,可急可缓,以肝脏、神经系统、角膜为常见受累部位,肝脏损害最常见,可慢性或急性发病。少数患者可因进食海鲜、肉类等高铜食物后急性发病。多数患者为慢性进行性病程。可表现为无症状的转氨酶持续升高、慢性肝炎、肝硬化和急性肝功能衰竭。一些患者初发症状为运动障碍、癫痫,程度不等的锥体外系症状,可表现为运动倒退、震颤、共济失调、舞蹈症、自主运动障碍、肌张力障碍,一些患者表现为面具脸、四肢僵硬、步态异常等。一些患者合并精神行为异常,如淡漠、攻击行为、性格改变等。肾脏受累可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微量蛋白尿等。血液系统受累可表现为溶血性贫血、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血液三系下降、凝血功能异常等。相对少见的受累系统还包括骨关节、心脏、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等。

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角膜KF环、血清铜蓝蛋白及基因分析等综合判断。

 诊断标准: 1)椎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或肝脏、肾脏损害等临床表型(2)角膜KF环阳性 ( 3 )血清铜蓝蛋白<200mg/L424小时尿铜在成人患者中>100mg为诊断标准之一,在儿童患者中>40mg为诊断标准之一。(5)肝铜>250pg/g肝干重(6)阳性家族史符合3条和(或)ATP7BA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即可诊断。

 

治疗

终身治疗、定期随访。治疗方案包括限制含铜饮食、驱铜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及肝移植。
 1
、低铜饮食 每日食物中含铜量不应>1mg,不宜进食动物肝脏、鱼虾海鲜、蘑菇、玉米、巧克力和坚果等含铜量高的食物。
 2
、药物治疗 可应用二巯基丙醇、二巯丁二酸、二巯丙磺酸钠、D-青霉胺、依地酸二钠钙及锌制剂等药物。
 3
、肝移植 当患者出现暴发性肝衰竭、失代偿性肝硬化、药物治疗无效和难以控制的神经系统症状时,可考虑肝移植。
 4
、对症治疗对于出现了神经、血液等系统症状的患者可分别予对症治疗。

 

预防

对患者的家庭成员测定血清铜蓝蛋白、血清铜、尿铜及体外培养皮肤纤维细胞的含铜量,有助于发现肝豆状核变性症状前纯合子及杂合子,并给予尽早治疗。基因诊断明确的家庭,母亲再次妊娠时可进行产前诊断、明确胎儿是否肝豆状核变性患者。

 

罕见病中的幸运儿

罕见病不可怕,无知才可怕,有效的掌握罕见病知识,不但可以挽救生命,也可以改善整个生命过程的质量。虽然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肝豆状核变性不能完全根治,但可以完全控制。正常情况下,经过正规、系统的中西医结合综合驱铜疗程和辅助治疗,绝大多数病人病情缓解,能保障良好的生活质量,患者的寿命及婚育也没有受到严重的影响。有一位铜爷爷的病例,是在72岁才查出患有肝豆状核变性,依旧通过治疗有效控制病情,享受儿孙绕膝的幸福生活。在这个特殊的纪念日,让我们和小众又不少数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们一起期待医学的不断进步,衷心祝愿铜宝能够活蹦乱跳地冲刺100岁!

 

参考文献:

杨艳玲.从病例开始学习遗传代谢病[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