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稿件来源 杨艳玲遗传与健康教室 日期:2024-06-21 浏览量:108
精准医疗对于遗传代谢病的治疗十分重要
遗传代谢病包括维生素、糖、脂肪、氨基酸等代谢问题,可能在任何一个年龄段发病。有些病人找到病因便可对症下药,早日康复,却因为相应医疗资源稀缺而常被延误诊断……
杨艳玲回忆起去年秋天第一次见到大妞、二妞(均为化名)的场景。大妞是个16岁的内向女生,从小就瘫痪,她坐在轮椅上,被安全带捆住,口齿不清,通过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来传递自己的情绪。二妞只有5岁,活泼可爱,在5个月时打了预防针之后出现了和姐姐类似的症状,很想与这个世界交流,但也是结结巴巴,依靠父母做翻译。
幸运的是,虽然两姐妹被诊为“脑性瘫痪”,父母始终没有放弃她们,历经十五年的艰难,带着两个孩子四处求医,训练加药物治疗,这样辛苦的日子大妞经历了15年,二妞经历了四年半,花费难以计数,但两姐妹的病情却原地踏步。
杨艳玲和同事们看了两姐妹的病历资料后,对病情进行了分析,高度怀疑是多巴反应性肌张力不全引起的瘫痪,这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并且治疗的效果十分显著。在服用美多芭后,两姐妹的病情快速好转,几天后会竖头、双手活动灵活,能够自己吃饭,半个月后可以独坐数分钟、扶站,5个月后可以走路……
杨艳玲在采访中还提到了另一个因为“延误诊断”被耽误了的案例,这位孩子12岁时因为“智力运动发育迟滞”就诊,智力运动落后,无力,1岁时被诊断为“脑性瘫痪”,间断进行物理康复及药物治疗11年多,无效。经过血液氨基酸分析和基因分析确诊病因为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
虽然孩子12岁才开始正确治疗,但是疗效显著,运动功能、语言、智力逐渐进步。治疗一周后可独坐,2周后能自己吃饭,2个月后可扶走,语言、智力进步明显,半年后能独走,入小学学习,随班就读,21岁时初中毕业……
今年,这位已经31岁的患者再来复诊,已经是个家务好手,爱读书看报,会照顾家人。杨艳玲再次感慨精准医学、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性。这个患者出生时国内高苯丙氨酸血症的新生儿筛查覆盖率很低,未能得到早期诊断,被延误诊断12年,按照"脑性瘫痪"盲目治疗,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与医疗资源。现在全国高苯丙氨酸血症的新生儿筛查覆盖率达到98%,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早期有效的治疗,因此造成的残障大幅度减少。
杨艳玲建议对于发育落后、精神行为异常、多脏器损害等疾病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因调查,正确治疗,精准康复。在明确的基因诊断基础上,对患者及其家族给予遗传咨询和下一胎产前诊断,减少疾病再发。
杨艳玲在给患者一封信中写道:
遗传病与生俱来,与贫富、文化、阶层无关,每一个貌似健康的人都会携带几十种甚至数百种致病基因变异。已知的遗传病就有近万种,每种病的表现都很复杂。
由于多种先天和后天因素,遗传病十分善于伪装,诊断困难,患者及亲人四处奔波,求医之路备受煎熬,医生们需要像福尔摩斯一样,从表象到基因逐步抽丝剥茧,探索真相。
所以,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杨艳玲教授致力于遗传病的科普,将遗传病展现在大家面前,同时呼吁社会关注,也为了患者及其家庭能有更美好的明天。